展望“十四五”:用展会平台服务国内消费升级需求

展会超人 2020-8-21 126

目前,党中央正在组织制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尽管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稳步恢复,但仍要面对巨大的挑战:既有来自需求尚未完全恢复的内部压力,也面临着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严峻外部形势。在此背景下,“十四五”时期,中国的经贸强国战略应如何进一步推进?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发展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力?在打造外贸发展新动能和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方面还要补齐哪些短板?本报记者特邀业内专家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专家圆桌 

霍建国  盘古智库顾问、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商务部研究院原院长 

刘向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魏  浩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教授 

(排名不分先后) 

在您看来,“十四五”时期,经贸强国战略应如何进一步推进?  

霍建国:“十四五”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唯有集中精力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继续推进经贸强国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大力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增强外贸发展后劲。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在核心技术掌控、高端领域制造和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应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补短板工作,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使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和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发挥对国际贸易的坚强支撑作用。 

二是加大服务市场的开放力度,提高服务贸易的市场份额。未来五年,数字贸易的发展将形成新的增长点,中国要在坚持自身市场开放的前提下加快同国际资本融合发展,逐步形成在服务贸易领域发展的独特优势。 

三是积极商签更多的自贸协定,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未来五年将是世贸组织改革的艰难时期,自贸协定将形成主流影响力,主要贸易国家将更多依赖自贸协定来获得贸易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国必须继续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解决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并寻求早日达成中欧自贸协定,以此形成更加广阔的外部发展市场。 

四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经营主体的竞争力。未来五年,中国要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继续转变政府观念,减少主管部门对企业的微观干预,努力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确保在国企、民企和外企之间形成统一、公平的竞争环境。 

魏  浩: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着眼国内外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经贸强国战略要紧紧围绕这一重大战略抉择推进,高度重视进口和外资的作用,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推动国内大循环不仅是为了扩大内需,而且是要形成国内经济运行体系的自我良性循环,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往中国进口主要是以进口中间品服务国内生产为主,今后要更加重视资本品、消费品、服务贸易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各个环节的联动效应。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要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也要让世界各国更好分享中国的国内市场和资源红利。积极扩大进口是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市场的重要途径;扩大鼓励外商投资领域,优化营商环境,让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则是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资源的有效途径。总体而言,中国在继续高度重视并确保出口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要通过积极扩大进口和吸引外资来服务新发展格局,这既是进口强国、引资强国、经贸强国形成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稳健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刘向东:“十四五”时期,国际经贸形势将更趋复杂严峻。预计以世贸组织为主的多边主义仍将遭受挑战,国际经贸规则面临调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有待改善,主要经济体仍会推动建立排他性区域贸易协定,并引入知识产权、汇率、国有企业等新规则。这些都将给中国外贸发展带来不确定性,经贸强国战略实施会遭遇一定阻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进一步加强经贸强国建设须内外双向发力。从国内层面来看,一是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以“边境后”规则改革为重点,全面实施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政策,包括对标国际开放标准构建高水平、市场化的对外贸易管理体系,处理好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大幅削减进出口环节税费,适度优化进出口税率结构,全面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适应性。二是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特别是加快金融、电信、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以及互联网等服务行业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和贸易新业态,支持企业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全面提升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数字化水平,推动提高高技术服务出口的比例,建立与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相适应的贸易促进体系,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四是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平衡发展。 

从国际层面来看,中国应加快构建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在积极推进世贸组织现代化改革的基础上,发挥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和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主动拓展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协定谈判,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尽早达成。 

自贸区(港)作为中国探索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时期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力?  

霍建国: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是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中国高水平开放的门户。未来五年自贸试验区建设要实现新突破,应集中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在高水平开放方面先行一步,真正落实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全国的高水平开放探索一些可复制的经验。二是在深化国内的市场化改革、全面满足法治化国际化发展要求方面先行一步。三是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功夫。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取决于市场竞争环境,自贸试验区发展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外商投资的变化。好的营商环境一定有利于扩大外商的投资规模。国内企业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中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应从国内的自贸试验区开始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更多可复制经验,并加快在全国推广。 

刘向东:“十四五”时期,依托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开放探索,中国要着眼于促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开放平台的作用,吸引更多外商到中国经商,积极发挥与国际规则接轨联通的“软环境”渠道作用,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获取更大的发展。 

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要继续发挥更大改革自主权优势,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在投资、贸易、资金、人员、运输、数据等领域参照国际自贸协定的新规则制定便利化自由化政策,探索更行之有效的税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性的制度成果,并深化与内陆腹地的经济联系,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从而为延长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魏  浩: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是中国打造的对外开放新高地,也是积极扩大进口和吸引外资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本质上是制度改革试验田,今后要赋予其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形成与国际经济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制度创新成果。 

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迈出的关键一步,要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新政策、新制度。从短期来看,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制度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 

“十四五”时期,中国在打造外贸发展新动能和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方面还要补齐哪些短板?  

刘向东:中国在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方面,一是参与有利于优进优出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坚持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主渠道的地位,与时俱进地推动世贸组织的现代化改革,在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则议题上提出中国倡议,引导企业充分以国际规则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升全球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能力。 

二是完善国际物流大通道。要继续完善若干陆海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包括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中欧班列开行的质量,充分利用国际物流大通道,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国内有需求且第三国有优势的产品进口,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 

三是利用展会平台,服务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发挥进博会、广交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培育一批跨境电商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引导进口商品消费下沉,充分利用外贸发展新平台新渠道,进一步服务国内消费升级需求。 

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还需进一步改革出入境管理体制和离境退税制度,清理并取消各种限制境内外消费的政策,包括促进通用航空、邮轮、游艇等消费性行业发展,引导多元化消费,提高消费便利化水平。 

魏  浩:传统外贸发展方式后劲不足,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是外贸发展的新动能。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能拓宽进出口市场渠道,减少交易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加快外贸监管方式革新和管理效率提升,推动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是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不过,目前中国自主建设的大型跨境电商平台仍存不足,不利于跨境电商特别是出口的发展,国际物流能力的不足也限制了中国跨境电商的出口。有鉴于此,中国要培育自主的大型跨境电商平台特别是出口平台,大力发展国际物流等,释放外贸发展新动能。 

中国国内消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二是消费结构日益升级。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即国内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小于国内需求。中国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要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从外部供给来说,积极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口,有效吸引外资,让其提供高端服务或在中国投资建厂生产高质量产品;从内部供给来说,要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深化流通改革、降低消费成本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霍建国:打造外贸发展新动能,关键是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同时,主管部门应在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外贸企业自身则应集中精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新产品和新技术。此外,还应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巩固跨境电商的发展成果。在疫情的冲击下,全球产业链发生的变化引起了主要贸易国的普遍重视。中国外贸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应高度关注全球价值链发展变化趋势,跟踪研究并争取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合作中去,从中把握竞争的新模式,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 

释放消费潜力要把握两个重点:第一,提高就业水平,带来消费的普遍增长。第二,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可大大提高职工的收入,甚至有利于形成一大批中等收入群体,不仅可以促进消费的扩大,而且有利于推进消费的升级。从短期看,中国应在改善消费环境和开创新的消费模式方面积极努力;从长远来看,应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中等收入人群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来源| 国际商报  编辑| 王俊杰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